这里,出过一位岭南才子,出过一位巡抚级主席-----神奇的象州
2020-03-30 08:56:38
  • 0
  • 0
  • 22

象州四题

申弓

从昆仑关下来,才是元月2号中午,返程象是尚早了一点,便决定再走走。向何方?倒有几个选择,河池,柳州,桂林,百色,可这时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地方,象州。严格说不是象州,而是象州的一个朋友:韦芳春主席。那是去年初在南丹相识的朋友,是象州县作家协会主席,曾多次热情邀请来象州走走。于一念之中便决定将车头调向了北行进。

人就是个怪物,往往对一个地方的感情,就是因为那里的某个具体的人,这在世纪初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情愫。

路上,接到过韦主席几次的微信询问,到哪里了?到哪里了?看来这韦主席对我造访的期待还是够真切的。并且晚上还召集了好几位象州的作家一起见面吃饭,真个是热情有加,这让我和黄总都对象州这个县增进了好感,念念不忘记他们的热情好客。

说实话,在来之前,我对象州是十分陌生的,就只知道那里有个温泉,甚至朋友们知道我要来象州,也提泡温泉。是这一夜,吃过饭之后,商量明天要去那里,这才粗知,原来象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县份,可供参观的地方很多,在有限的时间里,定下了一天要去的四个地方:郑小谷故里,韦纯束故里,纳禄古村和军田古村。

在象州也就只有一天整时间。第二天由象州文史专家陆干斌老师全程陪同走访这四个地方。四个地方分别在寺村镇和罗秀镇,并且正好平均一镇两个。

郑小谷故里

晚餐时,韦主席就向我们推荐了郑小谷故里。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还真不知道这位郑先生,原来却是大名鼎鼎的“岭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

陆老师先将我们带到寺村镇政府,再由镇里派出一位小覃同志陪同,来到了属下的白石村。进村是一个高大牌坊,上书“郑小谷故里”,一副对联为“故里春风荣画锦,上林晴日绚朝衣”,据说这是郑先生生前自拟的对联,十分工整,且意味十足,足见这位岭南才子的才情一斑了。穿过牌坊,来到村里的文化广场,这里全是郑小谷的内容。在戏台的左侧,一个规模不小的园子,立着几十方石头,每个石头都刻有郑小谷的诗词或对联,其中我们在一个黄铜的碑前贮立,那是一个书院的造型,一个门洞,有人物,有植物,有书联。门的上方写着“凤山书院”,左右是长短二副对联,十分有趣。我看得很有味道,但未解其中意,陆老师便解说,这是郑小谷先生辞官之后,到广东顺德凤山书院任教,上班第一天早上,有人在门口出了个上联“谁人挑水江边卖”。郑小谷明白那是当地人要试他的才能,并讽他是在江边卖水,有班门弄斧之意。便写了下联“是我移花岭上栽”,十分巧妙地回应了。可不想这事还未了,第二天早上,门上又贴出了一个上联“竹笋如枪谁人敢来枪上立”,郑先生又以“茅草似剑黄蜂偏向剑中巢”回应了。这便是凤山书院的“一双对”奇观,成了千古佳话。

来到郑小谷故里,自然要到他的故居瞻仰。小覃带着我们,走过村间小道,发现这个村,十分整洁,每家的门上,都挂着用木板制成的楹联,多是渲染一种文化色彩。如一间极其普通的民房,门联曰“学有所成兴白石,才殷于用筑华庭”,另一家则是“学苑儿孙欣竞秀,征程棠棣盼生辉”,再一家是“学的怀仁心积善,年言守信德生辉”。我发现都是与学有关,而且首联都是用学字开头。可见此村的学风有多浓,应该是郑先生所遗留下来的崇学之风。过来便是郑小谷故居,一座不很起眼的院子,一个小门楼,上书“比部第”,其门联为“比部更新承继先贤扬国粹,典型犹在务期后裔振家风”。进得门来是象州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立的保护文物单位碑记。里面诗词楹联比比皆是,其中一个石碑,刻着“谷公遗像”,遗像左右有联曰:读书种田聊复尔耳,发言行事纯任自然。遗像下面是关于郑小谷的生平介绍:谷公名贮,字献甫,别字小谷。1801年郑小谷生于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病逝于讲台上。谷公生性聪颖,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权威性辞典、史料和刊物均有记载。谷公14岁考中举人,35岁进士,授刑部江苏、云南司主事,为官一年二月,因不愿与贪官吏同流合污,为施展自己生平抱负,便以"亲老乞养"为由,辞官还乡,开始著书教馆。谷公先后主讲过广西 德胜书院、庆江书院、桂林榕湖书院、秀峰书院、孝廉书院、广东凤山书院、广州越华书院及象州象台书院,柳州的柳江书院,其门生遍及江南,被誉为"两粤宗师"。谷公一生著作甚多,尚流传于世的著作有《四书翼注论文》、《愚一录》,清咸丰十一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补学轩文集》、《补学轩文续集刻》、《补学轩文集外编》、《补学轩诗集》、《补学轩诗集续刻》、同治九年还主纂过《象州志》,成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读着碑文,是越读越生敬仰,为他的成就而自豪。可自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郑小谷一生好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真正做到手不释卷。据传他小时候有一次跟大人到外公家作客,到了该睡觉时候还没回来,害得大家一番好找。后来还是他的母亲知道,叫人们到有光亮的地方去找,果然,他到庙堂里去借香火之光在入迷地读着。而最让我感慨并折服的是三次上京赴考的屡败屡战精神。想当年,广西之去京城,迢迢万里,山高水远,无车无马,靠着一双脚板,如此往返六回,岂不把木屐磨穿!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正如他在第二次失第回来作诗自勉所写的“名难成就羞难掩,文不惊人誓不休”一样。这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当先苦其心志,劳期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也。

从介绍中得知,这位大贤毕生著述甚丰,从文化广场侧面的《郑献甫诗文选》及《郑小谷诗词路》可以领略到其中之一斑,那都是从他一生的四千多首诗词中所精选出来的精品,读来无不令人回肠荡气,精神振奋,诸如“倦游廿载红尘路,转爱三家白石村”。“西山渔唱来,北门樵子渡,苍茫登高阜,独对寒江雾”。“春山如笑画不成,春水如愁看欲生。东风吹人作西面,高处独立斜阳城”等等,还有那副为土司所作的对联“守斯土莅斯民十六堡群黎谁非赤子,辟其疆利其赋三百里区域尽隶王封”,将劝戒的意愿尽写进去,读来都是脍炙人口,意味隽永的上品。

韦纯束故居

有道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来象州,尤其是到寺村,听到两句十分有意思的话,那是“才高不过郑小谷,官大不过韦纯束”,后面呢,我想应该还有个尾巴,即你狂什么?郑小谷、韦纯束就是两面镜子,你去照一下,便可以知得失了。郑小谷,是公认的岭南才子,两粤宗师,论才没得说,而韦纯束,则是寺村的水土养育出来的一位“封疆大吏”,据资料显示,这位土生土长的壮族儿子,是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一步步成长成为省部级领导的。虽然人已经作古,那叫哥虽然不在江湖,可江湖还有哥的传说。作为壮族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他无论是参加革命,还是后来出任广西高官,成为广西第一位壮族主席,一直都对家乡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为广西各族人民也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旰食宵衣,鞠躬尽瘁,最后以九十五的高龄寿终正寝于首府南宁。既然来到了他生长的土地,怎么也不会放过到他的故居瞻仰的机会。

从白石村到交址村,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当汽车驶入了通往交址的村道,远远便看到了一座红塔,走近了,却是一个用红旗圈成的柱状,上书“象州红色革命根据地”,那是一面缀着五星的国旗,圈成一个圆筒,竖立在一个小丘上。不用说,这里面肯定饱含了韦纯束主席的早年革命经历。

我们踩着村路,去寻找韦主席的故居,却没有,是我们来迟了,那旧居已经坍塌了,只有一堆石头及正在砌着的砖墙。村人指说那就是他的旧居所在,正在按原来的位置重新翻盖。估计一年半载,会有一所新房出现,可遗憾的是,再也看不到那布满沧桑的黄土灰沙房了。

纳禄古村

在寺村用过午餐,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罗秀镇的纳绿村。这是一个古村落,2012年获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的荣誉称号,是来宾市唯一的入选村。村的形成,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730年)将他的从孙朱守谦分封为桂林靖江王,靖江王又将族人分派到象州做官,1648年清军攻下兴安,进逼桂林,靖江王的一支带领金银财物,随同永历皇帝来到象州,明朝灭亡后,这支人员与在象州为官的族人迁至纳绿定居,取名纳绿村。纳绿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古建筑风格文化,建筑的房屋保持完好,360年来基本没有破败。由于是皇族的后裔,到了清朝,他们面对现实,融入社会,重视教育,积极建立学堂,注重培养人才,认真参加清朝的科举应试,曾有6人考中文举,2人考中武举,受到老百姓的赞誉,在朱氏宗祠里的一副对联,“二武六文凤口开花香万里,一禾九穗农田种果福千秋”就足以说明。走在古村里,处处看到朱氏后人的崇尚教育勤朴廉政风格,他们将明初时期朱皇帝治国安民的善举奉为信条,以教育激励后人立志成才,在广场的一头设立了《大臣上朝穿雨衣》、《不种棉花就充军》、《人家吃着你站着》等皇帝管理故事牌,另一头铸着清官办案的雕塑,都在展示明初年间的廉政建设,以昭示后人。这样的村风民风真是堪称楷模。

军田村古城

军田村是陆老师极力向我们推荐的一个去处,在这里凝聚了陆老师的半生心血,那就是首次发现了这里是广西最早的桂林郡治所在地。在陆老师及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于2017年界定了这个古城城址,并申报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陆老师为此写过三篇重要论文,鉴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分封为36郡,其中的桂林郡郡址所在地,一直争议未决,陆老师通过深入考察,从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推断出,象州罗秀镇军田村很可能就是广西第一个省级郡治所在地之说。考古发现,军田村原有内城外廓两重城墙,内城全长1035米,高3至8米,面积15.5万平方米;外城全长1725米,高1到4.5米,面积6.4万平方米。从城址的形制及出土文物推断,城址应该为秦至西汉早期,从而基本明确,很可能秦朝的桂林郡治就在这里。我们跟着陆老师,沿着古城垣的遗址走了一圈,那城墙都是用石头及黄土夯实而成,有部分还保持得比较完好,虽然上面已长出了草树,还可以看得出是个底宽面窄的形状,并且,站在内城垣上,还可以看到相隔不远的外城廓。目前,关于广西最早的省级郡治城址之争还在继续,但通过陆老师及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桂林郡在象州之说正在逐步占据上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这里将会被世所公认,将会揭开一个新的篇章。

左:象州作协主席韦芳春,右:作者申弓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5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