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什么
申弓
2020年第一天便出行。本来是冲着昆仑关而来的,出发时我也发了一条朋友圈:今日向何方,直指昆仑关。可汽车开出不久,我便作了修改。因为远在宾阳的作协朋友说一定要置酒相待,想到他们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第二天要上班了,便直抵宾阳。由老同学、宾阳作协常务副主席韦益修相陪,参观蔡氏古宅。
这蔡氏古宅是我们广西少有的保护较完好的村落,十年前曾有幸来参观过,留下了较深的印记。时隔十年,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汽车从古辣出口一直往里走,驶过那一马平川田垌,前面出现一个十分气势的门楼,正中是“稻花香里”四个金色的大字,这就是我十年前所来过的蔡氏古宅,十年之间摇身变成了“稻花香里”了。同学说,这里已经打造成了4A景区了。乍一看这四个字,便会想到了辛弃疾的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显然,这是宾阳人吃透了辛词的古意,着力打造成一个田园风光的景区。越往里走,就越是觉得这名字挺有味道。辛词人那是闻着稻花的香气述说丰年的景象,我们来时,已近隆冬,稻禾早已收割,只留下一片焦黄的禾秆头,那么,我们进入“稻花香里”会说什么呢?
且跟着同学进去看看。
门楼牌坊两侧,是用农家的一些杂物做成的护墙,两面龙头墙都是用过去的青瓦垒成,内嵌着石磨、陶瓮等农家用物,一边是“五谷丰登”,一边是“六畜兴旺”,倒也合意合眼。走过一条不长的街道,两边的店铺,漆上了橘黄颜色,一律仿古,还嵌上了楹联,如靠近小广场的那个杂货店,就嵌着一副极有意思的对联:四面岚光朝屏障,三春瑞气绕亭台,再加上一个“昌运祥开”的横批,就显得那样的祥和与美好。
往前走上了状元桥,那是一条用汉白玉做护栏的平桥,与之相对的三元桥则上彩虹一样的拱桥,两相响应,也十分雅致。而且这状元桥两边,在汉白玉护栏上,全刻着村上读书出仕或有着各种成就的乡贤名字及事迹,以激励后人发愤读书,提高素质,成为有用之材。
过了状元桥,一个碑记,上书“蔡氏书香古宅”,四周为青砖勾白,那才是景区的主体,也就是我们十年前所参观的蔡氏古宅。还是从那个“向明”门进去,当头一个院落叫蔡氏书院,由圣人拜堂、大讲堂、小讲堂、受戒处等构成,这是蔡家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有趣的是,一边立着功名石,一连安个受戒处,为激励学子成才,真是赏罚分明。再往里是太学第。因为明朝正德年间蔡家第三世祖蔡子首开攻读诗书之先河,就读于国子监而成为蔡家第一名太学生,其后一直出了八名太学生,蔡家府便成了太学第。再进一院是太夫第。共有四进院落,大门对联为“忠厚传家人,读书继世长”。因为蔡家明清两朝,先后有蔡士瞻、蔡光宗、蔡光烈等诰封为奉政大夫,正五品官,蔡光烈还敕封为文林郎,任安定县县知,朝廷赐作“大夫第”牌匾悬于府门。大夫第为蔡家古宅三大建筑群之一,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三千平方米,为四进格局,气势十分恢宏。再往前走,还有蔡氏古院,经元第,育儒巷,小金洋楼,演武场等,以前来时都见到过。只是后来都经过了进一步的修饰,具有比以前更突出的文化气质。
最后我还一路寻到了那个演武场。记得场上有一只象大秤砣一样的石头,上有个穿孔,十年前我曾经拼尽老力将它提离了地面,被北部湾大学的韦教授抓拍了一张照片,这次重来,我是边看边寻找这个练武石。演武场的顶边是蔡府新第,建于清末宣统年间,占地3000平方米,三厅并列,整齐有序,有着严整的对称艺术,体现了屋宇的庄严与威势。大门上的横批叫“天宽地阔”,配以“仁能延寿智生乐,勤可补拙俭养廉”的对联,中间广场上是一个大大的“武”字,是一个嵌着一个铁制“蔡”字的屏墙。找了许久,终于在一棵树根下找到了当年那只练武石,便扎下马架,双手穿进石孔要将它提起,可是,用尽了吃奶之力也没能成功,不得不慨叹:岁月不饶,英雄不再了!
从古宅出来。同来的黄主任还是一步一回头的,说,我看过许多的古宅,这蔡氏古宅算是我所看过的保护得最完好,结构格局也十分完美的一个村落了,而且,它不但在结构上胜人一筹,重要的是,古宅处处彰显读书的高尚,是个爱读书高素质的家族,由于素质教养良好,自然就成才的人多,犯法行为就少,甚至没有。说到这里,我站住了认真地看了黄主任一会,想不到他一真默默地参观,却有着如此高论,还真说出了我的心声。再回头看那一串长长的《蔡家书香子弟功名榜》,那些赫然于榜上各个时期的蔡家名人,就足以证明了这个说法。
作者简介: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5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