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关不在九大名关之中,却称铁血雄关,知道为什么吗?
2020-03-30 08:32:36
  • 0
  • 0
  • 1

登上雄关缅怀英雄

申弓

这次桂中行的起因就是向着昆仑关,但第一天因为与宾阳作协有约,而改在第二天才来。昆仑关在我的心中存念有半个世纪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名字与仙山昆仑相似,更重要的是,它曾经是一个重要战场。相传昆仑关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南宁市门户和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记载,昆仑关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次战斗,其中,最著名是宋狄青与侬智高之战和1939年中日昆仑关之战。关门上刻有"昆仑关"三个大字,有"南方天险"之称。宋朝离我们太远了,而发生在上世纪的昆仑关战役,则是硝烟刚去。1939年11月,为了切断中国海外交通补给线,日军第5师团及驻台湾混成旅团在广西北部湾龙门港登陆,24日攻占南宁。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

为了夺回战略要地昆仑关,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调集9个军的兵力,分别从北、东、西三路出击。第三十八集团军所属第五军和第九十九军为北路军,担任昆仑关正面及侧背之攻击;第二十六集团军为东路军,在郁江南岸及邕钦路两侧袭击日军后方,破坏其交通运输;第十六集团军为西路军,向高峰隘攻击,牵制日军。

12月18日,北路第五军机械化部队向昆仑关发起反攻,与日军在各据点展开激烈争夺,并派军切断日军退路。东、西两路军从两面策应。经过反复争夺,31日中国军队第三次攻克昆仑关,将敌大部歼灭,取得昆仑关大捷。

此役是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正面攻击战,重挫日军王牌第5师团,予其第21旅团以歼灭性打击,击毙其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及以下官兵5000余人,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士气。如此壮烈之举,如此成功之例,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作为近在咫尺的广西一员,岂能不来?

从古城宾阳驱车而来,沿着邕柳路一路过来,进入昆仑关停车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件大件的武器,一辆坦克,一辆63式装甲车,一架安-2运输机及一架歼-6战斗机。便想着这几件重器,曾经在昆仑关大捷中痛击过侵略者,说不定那些斑驳的铁片上还残留着日本鬼子的血呢。我尤其注意那架战斗机,因为还在路上,钦州作协的刘团长就问我,那架烛飞机还在不在?看到了实物,我这才回复说尚在。

因着坦克的炮口,前面是一个小广场,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广场,一个环形的橄榄枝衬着一只展翅的和平鸽,向着蓝天,其主题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迈上台阶,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右侧V型碑下竖立着一片铜柱,上书“中华先烈,魂兮归来”字样,一共有110根,每根2姓,一共刻着此次大捷中牺牲的战士共220个姓氏。广场的南头,沿山势而下,那是昆仑雄关的位置,从高处看下来,那花岗岩的牌坊上写着“铁血昆仑”,向上看是“千古雄关”,对曰:古道雄关萃柏青松芳草绿,英风浩气丹心碧血杜鹃红。查阅中国九大名关,昆仑关虽然榜上无名,可它扼守住桂中咽喉,却也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它是邕柳(南宁――柳州)、邕梧(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

来昆仑关必看的是博物馆。这是一个战争博物馆,进门是一个大大的山字雕塑,青铜铸成,中间一个大大的山,赫然写着“血色雄关民族魂”,一队军士配合着坦克战车向关迈进,走进战火硝烟,投入了伟大的民族反侵略解放运动。左右两边的山上分别是学生兵及广西各族人民的反侵略大军,正是用我们的身躯,组成血肉长城,与外来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斗争,直到胜利。展厅里一共分为序厅、浴血昆仑厅、 前厅与缅怀厅等四个展厅和一个待建的多功能厅,并设有接待室和办公管理用房,地下半层,建筑面积452.5平方米,设机房、库房等,博物馆前广场东面设置的“魂兮归来”方尖碑阵,记载着-陆军第五军阵亡约3400名将士共有220个姓氏,博物馆正门外墙的V字型结构,用86吨大理石制成,象征胜利之意,博物馆正面外墙的五幅浅浮雕画像,由广西书画家张达平先生绘画,描述和表达了昆仑关战役的主题场景画面。 整个战役涉及到多种兵种和多名战将,重要的战役指挥者就有白崇禧、杜聿明、李济深、陈诚、林蔚、张发奎等,其中还有一位年轻的将官戴安澜,是昆仑关战役的重要战将。据说这戴将军是黄埔三期的学生,以英勇善战著称,在1939年初,戴安澜已经就任了第200师的师长,他所领导的部队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个已经机械化的部队,六月,戴安澜军职升到了少将,十一月戴安澜亲自指挥他的老部队第200师团参加昆仑关战役,在激战中,戴安澜击退了日军两个联队的猛攻,但是戴安澜的部队牺牲也非常惨烈,十二月,戴安澜决定反攻昆仑关,最终以大刀、铲刀等近战武器和日军进行肉搏,200师全体将领士兵士气旺盛,不怕牺牲流血,,冒着敌军凶猛的炮火攻势组建成敢死队,把直接冲到日军的炮楼旁边,把手榴弹塞进日军碉堡的枪眼,就这样一个一个的炸毁敌军的碉堡,最终一路破关斩将夺回了昆仑关。

在1939年的最后一天,昆仑关战役终于告一段落,在戴安澜的部队扫清战场之后,在一个被击毙的日军军官身上发现了一个东西。这个日本军官是21旅团的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他的身上被戴安澜翻出了一个日记本,上面有一页破破烂烂的纸上写着:帝国黄军的第五师团中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与俄国战争中,被赋予“钢军”的称号,是因为我们军队的顽强战胜了俄国的军队,但是今天在昆仑关,我遇到了比俄国更顽强的军队。这句话无疑是给戴安澜的军队一个非常之高的评价。

蒋介石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大喜,下命给所有参战人员以嘉奖,一律提升两级的军饷,而在战争中负伤的戴安澜更是赋予了四等宝鼎勋章,从此戴安澜的名号便更响了。

从博物馆出来,转向后山,是一个碑林,几十块巨石,分别刻着抗日名将们的豪言壮语以及国家领导的的题词,其中邓小平于1946年所题的“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的血换来的”,这是对战役的一种最中肯的总结。在当年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全国各地奋起抵抗,战争是比比皆是,而昆仑关战役,也就是这场伟大斗争中的一个小小环节,即使是这样一场局部的战役,我们在消灭5000敌人的同时,也付出了1.4万人牺牲的惨重代价,才换来这场战役的胜利,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没有理由不开创。



       

申弓,原名沈祖连,中国作协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已出版小小说集《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5部。曾获得广西文艺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国家大书。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曾供职于钦州市文新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