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三国(选自《申弓回忆录》)
2022-01-02 06:19:14
  • 0
  • 0
  • 1

夜读三国(选自《申弓回忆录》)

申弓

那时农村还没有什么读物,除了一本《农家早知道》,以及公社发下来的一些政治时事资料,什么哪里的政治夜校办得好,哪里抓革命促生产出现新现象,哪个家庭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光荣家庭等等。二十岁的我,正是阅读饥渴的年代。记得我曾从一位叫七姑的大队干部手上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的长篇小说,是写南方水乡的,如饥似渴地读完,也不知道那本书的书名叫什么,也不知道书的作者是谁,但那故事及描写生动感人,读来也十分亲切。后来我将那书扣下,七姑催问过好几次,我就是不还。一次遇上了原来的庞老师,我将它出示请教,庞老师才给出了答案是《香飘四季》,作者叫陈残云,广东省的宣传部副部长。

一天,我发现大哥的床头有一部大部头,我拿起来看,书名叫《三国演义》,也有作者,叫罗贯中。这书的内容我较熟悉,小时候曾经读过那套小人书,还在小学三年级时,也是从大哥那里看到过一本线装本,在书楣处明确标上为“第一才子书”。可是我因为识字少,读不下去。这时发现这本,那文字比较浅显,我便爱不释手。书的开头是一首长短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我连读了三遍,便将它背了下来,并且这一背就记住了一辈子,直到那年《三国演义》的电视连续剧一出来,片头曲就是这头词,我也能从头到尾准确无误地跟着唱出来。

图片

得了这本书,我要好好地阅读。因为过去那线装书我读不懂,那小人书只知道个故事梗概,而这本共120回的小说才有各种细致的描绘。白天没空,只能夜晚才能捧读。在农村还没有电灯的时代,只能点起煤油灯,那灯只有豆大的一点火苗,昏黄昏黄的,读久了,视力不够,越凑越近,一次读着读着,只闻到一股焦糊味,一摸,眉毛烧焦了,第二天被大哥取笑说我是无眉道人。再一次,读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被寻精彩的场面所吸引,突然那书页竟然着了火,忙将来扑灭,可已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缺陷,孔明先生的一段对话消失了,只能用白纸将它补上,却是怎么也补不回来了。

读这《三国演义》,精神一直都在振奋之中,我愤慨董卓与曹操的暴戾,向往吕布与五虎将的神勇,欣佩诸葛亮与郭嘉的神机妙算,赞叹司马氏的忍容成大器,同情刘表与刘璋的懦弱,惋惜姜维的壮志难酬,不齿江东的毁盟分裂。好多章节我都能熟读甚至背诵,如刘关张三顾茅庐访诸葛,见面后那段精妙的隆中对策;曹操煮酒论英雄那段关于龙的精彩描述;蜀中别驾张松戏骂曹操的一段机智的讥诮;还有秦宓难张温那段关于天的强词强辩;书中对于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对吕布的外貌描写,诸如刘备唇若涂脂,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关羽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张飞虎须燕颔,豹头环眼,势如奔马,声若巨雷,吕布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等等,以及一些“有诗为证”的诗文,都能一直背诵下来。三国演义中的诗,虽然没有红楼梦那些精美细腻,但都是一种极好的记述与赞美,如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了惊吓那首: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对彼时的刘备描写是恰到好处。三顾茅庐时诸葛睡醒后那首五绝: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也是意境深远的概述。

多年后,我在钦州师范遇上了一位钟老师,他说他一生最爱《三国演义》,曾经读过不下20遍。我说我自愧不如,只读得两遍,可对书中的大多描述都已熟悉,看来也不心要读得太多,不如多读一些其他的。这钟老师也是极有趣的人,他含笑地看着我,后生仔,好书是百读不厌的。你说你对三国熟悉,我出个问题,诸葛亮和周瑜的母亲姓什么?

这个问题还真是将了我的军,要说他们的父亲姓什么,自不必说,可搜遍全书也没有找到母亲姓氏的。我便摇摇头说,书中没有。钟老师却坚持说有,在第57回,诸葛亮的母亲姓既,周瑜的母亲姓何。啊,我一下明白了,书中在写周瑜将死时仰天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这当然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说法,可也反映出了一种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是产生在熟练的基础上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